至于史书上那场所谓的“柳河之败”,一场几百人规模的战斗,朱由检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更何况那场战役处处透着诡异,水师失期不至,事后却无人受罚,里面的猫腻,恐怕比战场本身还要精彩。
可……知道这些,又如何呢?
马世龙手里有六千骑兵,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是能征善战的精锐,又有多少是滥竽充数的疲敝之师?他不知道!
林丹汗与顺义王在集宁海子的大战,双方兵力几何?三万?五万?还是十万?他依然不知道!
一片迷雾。
这就是战争的真实面貌。
现在,马世龙的请命就摆在眼前,他该如何抉择?
否决他的请求,命令他立刻在集宁海子参战?与蒙古右翼的顺义王等部会师,合力围剿左翼的林丹汗?
还是认可他的判断?
坐视林丹汗击败甚至击溃顺义王,然后在顺义王退守青城后,再由明军以逸待劳,给予追击而来的林丹汗致命一击?
前者,风险更低,大明可以与土默特部一同分享胜利的果实,但战后对于蒙古右翼的整合与控制,必然会大打折扣。
后者,风险极高,却也伴随着极高的回报。一旦功成,大明将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青城,顺势便可通过互市、入贡、封赏等一系列手段,将整个土默特部逐步攥在手心。
如此一仗打赢,北边破局矣。
再之后对林丹汗是拉是打,对后金在蒙古地区的试探,都将拥有充足的回旋余地。
但……风险呢?
青城能守多久?顺义王会不会一溃千里,最后演变成大明独力对抗林丹汗的局面?
林丹汗是否已经察觉到了这六千明军骑兵的动向,并设下了陷阱?
能打赢吗?打不赢又该如何收场?
无数个问题纷至迭来,在朱由检的脑中不断盘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