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元小说 > 1984:从破产川菜馆开始 > 第174章 第171章 我真该死(68k二合一)

第174章 第171章 我真该死(68k二合一) (2/6)

十分钟后,黄兵拿着一张信纸喜滋滋地出门来,嘴里还念着:雪儿,见字如晤,展信舒颜……

柜台旁,周砚的把两块钱放进钱箱,美滋滋转身进了厨房。

加钱哥还是爽快,十分钟两块钱到账,这钱太好赚了。

“写得太好了,文采斐然!这两块钱可真值!”黄兵连连称赞,雪儿看了肯定会答应。

“我看看。”黄莺凑了过来。

“小姑娘家家看什么。”黄兵立马把信折好收到贴身口袋里。

“爬!不给就算球!”黄莺咬牙切齿。

……

晚上。

招待所二楼,房间里。

小桌上摊开两张油纸,装着卤猪头肉和卤牛肉。

桌上摆着三个酒杯。

何志远和黄琛相对而坐,举杯畅饮。

不胜酒力的小李已经躺在床上呼呼大睡。

黄琛夹了一块猪头肉喂到嘴里,一边嚼一边感慨道:“没想到这张记卤味的背后,竟然还有这样一段故事,还得是你才能挖出来啊,我这十年来时常去老周家慰问,都没听张老太提起过。”

“你不晓得很正常,这些事情,老辈子一般不得摆。”何志远抿了口酒,开口道:“傍晚的时候我去转了一圈,桥头、码头那边摆摊卖汤锅的个体户还不少,我和小李粗略统计了一下,足有十二家,都是周村的杀牛匠家属自产自销,也算形成了一定的规模。”

“汤锅确实不少见,周村杀牛匠规模这两年大幅增长,牛杂那些不太好外销,又必须当天进行处理的边角料,就会拉到镇上来做成汤锅卖掉。”黄琛点头,笑着说道:“其实周砚做的跷脚牛肉,就是周村汤锅,不过他做的更好吃,取了个比较特别的名称。”

“你分管苏稽经济,我给你提个建议,或许可以尝试推动跷脚牛肉规模化效应。这事要能做成,不光能让做跷脚牛肉的个体户们赚到更多钱,如果能把嘉州的游客吸引到苏稽来,吃喝玩乐样样都是钱,那可就是苏稽发展的机会了。”何志远放下酒杯,笑着道:

“你瞧新津的黄辣丁已经名声渐起,不少蓉城老饕会在节假日专程跑到新津去吃野生黄辣丁,做黄辣丁的饭店也是越来越多,生意相当红火。”

黄琛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,放下筷子认真请教道:“你见多识广,该如何去推进这件事会比较合适?现在那十多家卖汤锅的摊摊,说实话,味道比起周砚的跷脚牛肉还是差点意思。

莫非让周砚把配方分享出来?这恐怕也不是很合适,人家就是靠着这个挣钱的,生意才刚走上正轨。”

“配方就莫想了,周砚这娃娃精明得很,把我嚯的团团转,就是一点秘方都没给我透露,反倒让我心甘情愿的给他打了个广告。”黄琛笑着摇头,

“但他也不是吃独食的人,码头上也有家‘周记跷脚牛肉’,是两兄弟开的,我本来以为是别人看周砚的跷脚牛肉卖的红火,跟着改名硬蹭,后来坐下点了一份,发现味道和周砚做的相差无几。”

“和老板聊了才晓得,原来那两兄弟是周砚的堂哥,名为周杰和周海,跟周砚学的手艺。码头上六七家卖汤锅的,他们家价格卖的最贵,但生意反倒是最好的。”

“我给的建议,是保护好‘周记跷脚牛肉’这块金字招牌。你们去帮周砚把这个商标注册下来,然后严格查处冒名的摊贩,免得后面到处都是‘周记跷脚牛肉’,要是客人来了上当受骗,口碑败坏,就很难做的起来了。”

“苏稽不大,有两家高品质的跷脚牛肉,这两年完全撑得起外来的客流,先把招牌做起来。只要跷脚牛肉生意红火,很快镇上其他卖汤锅的个体户就会主动提升手艺,改进汤锅的配方和做法,不断去接近周记跷脚牛肉的水平。”

“别家的汤锅我看了,食材是没得问题的,就是手艺稀撇。但只要看到做跷脚牛肉有钱挣,劳动人民自然会绞尽脑汁钻研改进,提升品质,和周记跷脚牛肉对标。”

“所有形成规模化的美食,基本上都有这个过程,配料上的差异,得到不同的风味,再过几年,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,反倒比千篇一律更令人着迷。在这个过程中,必要的监管,不让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出现,就是你们应该做的事情。”

黄琛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拿出了笔记本,手里拿着钢笔刷刷记录着,很快写了半页纸。

合起笔记本,黄琛提杯道:“你这建议相当专业和有建设性,乘着你们《四川烹饪》杂志的东风,明天开会我就把这件事提交讨论,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。”

……

“周砚,我觉得跷脚牛肉可以加个二三十碗,天气慢慢冷下来,吃跷脚牛肉的客人越来越多了,一百二十碗有点不够卖,中午就能卖掉八九十碗,晚上很多客人想点吃不到。”赵嬢嬢走到柜台边,看着正在记账的周砚说道。

周砚抬头道:“要得,那明天先加二十碗,如果后面点的客人增加,再继续加。”

“最近来吃跷脚牛肉的客人,除了厂里的工人,我看还有一些是镇上的老师和政府的工作人员。”赵嬢嬢笑容满面:“我看我们饭店的口碑也是越做越好了!”

“那是,有你和老汉坐镇门口、大厅,客人的体验感是拉满了的,都是笑着出门去的。”周砚笑着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