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元小说 > 重生香江:从1978年开始 > 第804章 第803章 我反对!

第804章 第803章 我反对! (1/5)

而某个保守派电台热线节目,此刻主持人更是用充满煽动性的语气咆哮着:“这是赤裸裸的入侵!金融领域的‘珍珠港事件’!

国会山的绅士们还在等什么?必须立刻加强对这类交易的审查,保护我们美国的金融堡垒!”

很显然,这些骄傲的美国人,尤其是那些沉浸在“美国世纪”辉煌旧梦中的一部分群体,对于任何可能挑战其固有秩序和“纯洁性”的变化,都抱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与排斥。

与这些沉浸在“美国堡垒”焦虑中的部份本土美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美国还有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,正以截然不同的心情关注着这场远在曼哈迪逊大道的金融盛宴。

纽约,唐人街。

午后的阳光透过略显陈旧的招牌,洒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。

金门餐厅、合记餐厅、广昌隆杂货、东方书店……

多家店铺的电视机不约而同地调到了直播财经新闻的频道。

当林浩然与沃尔特·瑞斯顿握手,接过那块象征权力与认可的董事铭牌时,屏幕前聚集的华人华侨们爆发出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。

“看到了吗?林浩然!我们华人!我们华人也能进入花旗银行权力中心,进入华尔街的核心!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,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国语,指着电视屏幕,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。

他在这条街上经营餐馆四十余年,见惯了风雨,也深知华人在主流社会向上攀爬的艰辛。

“了不得!真是后生可畏!这是历史性的突破!给咱们华人长脸了!”旁边一位穿着唐装的老伙计朗声笑道。

对他们这一代移民而言,看到同胞在曾经高不可攀的西方金融圣殿中占据一席之地,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,难以言表。

不仅仅是年长者,年轻的华裔面孔也同样兴奋。

几个在附近金融机构做初级分析师的年轻人,趁着午休时间聚在茶餐厅里观看直播。

“太牛了!林浩然这算是捅破天花板了吧?”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华裔年轻人压低声音,但眼中的兴奋掩藏不住。

“以前总觉得我们做到副总裁就算到头了,核心管理层想都不敢想,他现在可是执行董事,有实权的!”

“何止是天花板,他这是直接在那间‘董事会议室’里放下了我们华人的椅子,这会给后面的人铺路吗?

至少,以后那些白种人再看我们,眼光会不会不一样点?”另一个女孩接口道,语气中带着憧憬。

这种自豪感,并不仅限于纽约唐人街。

在旧金山、洛杉矶、芝加哥……

凡是有华人聚居的地方,林浩然的名字和他在花旗银行的任职,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,像一股暖流,在华人社区中传递着鼓舞与希望。

他们看到的,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奇才的成功,更是一个符号,一个标志。

这象征着华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经济领域中,正在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能见度。

大家议论纷纷,将林浩然视为华人地位提升的标志性人物,语气中充满了自豪。

资本市场,永远是最敏锐的试金石。

在纽约证券交易所,花旗银行的股票在任命消息正式公布后,同样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幕。

开盘初期,股价应声下挫超过3%,抛盘涌出,清晰地反映了部分投资者最初的疑虑与恐慌。

这些美国股民对未知的非美籍核心决策者的本能排斥,以及对这笔复杂交易背后动机的揣测。

毕竟,在众多美国人内心中,实在难以理解,花旗银行这一全球金融领域的巨头、美国金融界的骄傲象征,为何竟会选择让一名连美籍都不是的华人出任执行董事,使其跻身花旗银行的权力核心?

在他们看来,花旗银行的这一决策,无疑是个昏招,玷污了花旗银行在金融界的神圣地位。

然而,转机随着林浩然在记者会上的表现而到来。

当电视直播画面里,他从容不迫地用流利英语阐述全球化视野,以逻辑清晰、格局宏大的回应化解尖锐质疑时,市场的情绪开始悄然转变。

紧接着,各大电视台、广播电台等财经节目迅速跟进,深度梳理并报道了他那堪称传奇的商业履历。

这份履历的精彩程度,足以让最苛刻的投资者也为之侧目。